常德市农民教育培训-新农民的致富新路
常德市农民教育培训:新农民的致富新路
外边寒意正浓,室内却忙得热火朝天。1月23日,常德职业技术学院的培训教室里,坐满了前来“充电”的全市各乡镇农技站长。大家认真地做着笔记,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授作物栽培与保护等知识。免费培训农民,让他们掌握新技术和新技能,帮助他们发展生产、找到合适的工作,这是国家的一项民生工程。农民教育培训给我市农民带来了哪些变化?培训工作进展如何?农民学习的环境怎么样?带着这些问题,连日来,记者采访了部分农民、培训基地和相关部门的负责人。
农民:转变观念主动学
虽然已是寒冬时节,但常德市澧县道河乡农民教育培训教室内却热闹非凡,近百名农民正在这里参加优质稻、油菜等生产技术培训。青山村村民吴传金乐呵呵地说:“眼下是冬闲时节,正好来参加技术培训,多学点本事,为2013年的生产做准备。”
“不用交学费、不用掏书本费,也不耽误农活,这可是难得的大好机会!”天子山居委会村民李长喜拿着刚发的资料高兴地说。
培训现场,一位陈姓农户听得很认真,年幼的孩子在他怀里睡得正熟。“听附近村民说今天有培训,就直接赶过来了,想学点新技术。但出门时孩子没人带,只好抱来了。”
临澧县杨板乡邓龙村村民洪军是个退伍军人。2008年,他和两个朋友联合创办了一家鸽子养殖场,可由于不懂技术,不到3个月,鸽子几乎“全军覆没”。两个朋友见状,心灰意冷,退股走人。沉痛的教训让洪军总结了许多经验,主动报名参加了农民教育培训班,并到四川、重庆、广东等地拜师求技。通过学习,洪军掌握了一套科学的养鸽方法。如今,洪军养鸽子养出了名气,年收入10多万元,还带领10多户村民共同养鸽致富,被四方乡邻称为“鸽司令”。
“培训费用和食宿费都是市里统一安排的,住得比宾馆还好,吃的是五菜一汤的自助餐,最重要的是还方便了大家交流经验、学习技术。这种农民培训真的是搞得太好了。”正参加全市培训“充电”的桃源县太平桥乡农技站长张永贵高兴地说。
“每次培训,教室里都挤满了人。”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培训处主任陈祎举例说,上次举办“秸秆代替棉壳栽培食用菌新技术”培训班时,一开始,培训处统计的参训人数是150人,可正式开课时却来了200人左右,远远超过了预期。
培训基地:办班准确受欢迎
农民教育培训,难在“讲”上,找谁讲、讲什么,要对上农民的科技“口味”并不简单。为了摸透农民的需要,我市农民教育培训基地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,详细了解培训项目市场需求,大到农业结构的调整趋势,小到大棚蔬菜遇到了什么问题,密密麻麻的调研笔记为培训找准了路子、定好了方向。
在实施过程中,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加强与省教育厅、省农业厅和市直有关职能部门的联系与合作,举办了各类培训班,并在原有基础上拓展了湖南省乡镇农技站长培训等项目;加强与相关企业的联系与合作,分别与湖南中烟工业公司常德卷烟厂、常德烟草机械有限公司、金健米业(600127,股吧)等13家规模企业合作,举办了员工技能提升、高级工技能鉴定等培训。
“学员满意率、企业满意率和社会满意率,是我们评价培训质量好坏的标准。”陈祎介绍说,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培训处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,建立了培训项目资源库及培训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,并做好培训后续跟踪服务,2012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56期,培训学员5012人次。据教学监控学员评教统计数据显示,学员对任课教师的满意率达93%以上。
目前,常德市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农民培训体系。市直单位以常德职业技术学院为培训基地,各区县(市)确立了20多个以农广校、党校、农职中为主的农民教育培训基地,10多所民办学校也纳入了农民教育培训基地,全市农民教育培训专职教师达到456人、兼职教员958名、乡土专家980名。全市所有乡镇和40%以上的村都建立了培训阵地。
培训部门:多元培训促致富
去年,常德市委、市政府首次将农民教育培训纳入各级党委、政府年度目标考核。全市农教、劳动、农业、扶贫、科技、妇联等部门密切配合,发挥各自培训资源优势,针对农时季节制定培训计划,灵活安排,分期实施,开展了标准化建设技术培训班、现代物流与农产品流通专业合作社法人培训班、家政服务培训班等大量多元化的培训项目。
针对参训人员的不同需求,常德市还创新培训方式,采用课题授课与菜单点课相结合、互动式授课与现场观摩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授课。各地与市直有关部门采取“订单培训、定向输出”、“就近培训、就地转移”等模式,开展了大量农村信息网络培训、农业科技“直通车”培训等。临澧县还按群众要求安排培训项目,在全县发放“为您服务联系卡”,将农技专家、农教办干部的电话号码附在卡后,形成农民自点、政府组织、专家授课、跟踪服务的新模式。
农民教育培训项目、“阳光工程”、远程教育……利用这些载体,常德市围绕粮棉油、烟叶、柑橘、葡萄等产业,大规模、多层次、多方式地开展农民教育培训,有效带动了农业产业的发展。很多农民通过技术技能培训,发展成为农业大户和致富带头人,全市生猪、蔬菜、葡萄、花卉等产业大户大幅增加。如桃源县积极开展豪猪等特种养殖技术培训,发展豪猪养殖户100多家,成为全国豪猪繁养中心;津市市新洲镇黄林堰村王学好在参加林果业相关培训后,在驻村农业科技特派员的帮助下,以村里90亩枣林为基地,投资60万元建设了津市绿旺枣业有限公司,推出了熏枣、酒枣、干枣等3个系列产品,大大增收。
“2012年,常德市培训农民21.16万人。通过培训,全市有1.6万名农民开始自主创业,去年1至10月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4.7万人。”市农教办主任盛雄雄介绍说。
- 上一篇:没有了
- 下一篇:中国“最有钱”的城市:北上深领先